谢光选:一生铸箭献国防
时间:2025-10-21
2022年10月15日,我国第36号遥感卫星发射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4次飞行。而执行首次飞行任务的,就是长征三号。
时光倒推至1977年,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的谢光选同时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在此之前,他已经与火箭打了20年交道。
早在1950年,谢光选还在沈阳一家兵工厂任工程师时,就和同事们成功研制了反坦克火箭。1957年,他被陈庚大将选中,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专门从事火箭研究。
当时五院正在进行苏制P-2导弹仿制工作,谢光选加入其中,这也是他第一次解剖外国人制造的导弹。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的他学生时代就对导弹感兴趣,加之又有10年的兵工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导弹知识,但他觉得远远不够,仍然海绵吸水似的学习。为了解P-2导弹的结构与性能,他不仅掌握了英语、德语,还攻读了俄语,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等专业知识。
努力换来了回报。1960年11月5日,随着一声巨响,P-2导弹腾空而起,继而越飞越快,在天空留下一串乳白色烟雾,最后变成一个亮点,消失在远方天际。那一天,中国人用自己研制的燃料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导弹!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谢光选很激动,同时心里又响起另一个声音:这只是仿制,将来一定要研制出名叫“中国”的导弹!
然而从仿制到研制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1962年,中国第一枚自制“东风二号”导弹出厂,当大家都对其抱有信心时,谢光选却选择了低调:“实事求是地讲,把握不大。因为我们没有计算机,想法得不到验证,只好上天去做试验。”结果不出所料,东风二号导弹发射20秒后就掉了下来。
虽然低调,但谢光选并不气馁,他带领大家查漏洞、找原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研制经验,先是制订了“必须进行17项地面试验才能进行飞行试验”的制度,后又成立了计算机、元器件等科研机构,做扎做实基础工作。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再次发射,终于成功!
那年10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原子弹装置试验成功!世界为之震惊,但外电报道却说:中国有弹无枪。
为了有弹有枪,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亲自召集两弹结合专题讨论会。有专家认为,把原子弹装在导弹上,好比“啰嗦汉”娶了“娇小姐”,因为导弹起飞前要起竖、粗瞄、精瞄等,很“啰嗦”;原子弹则怕冷、怕热、怕振动等,很“娇贵”。且二者都是尖端技术,彼此结合须“险中求胜”。
当年美国是在海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飞行试验,苏联的导弹则携原子弹飞越了西伯利亚冻土层,其试验风险相对较小。而我国限于条件,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两弹结合试验,为避免发生意外,国家总理周恩来要求必须“万无一失”。
甘肃柳园是导弹载着原子弹的飞行区域,那里有5万居民。为做到“万无一失”,谢光选和同事们多次计算、反复推演,最后确定导弹落到柳园的概率为十万分之六。这个结果令他紧绷的神经稍有缓和。
1966年10月,新疆罗布泊上空突然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世界再次震惊: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准确命中预定目标,成功实现了核爆炸。从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
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天凌晨,当装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导弹自酒泉发射基地起飞后,站在戈壁滩身穿皮大衣的谢光选汗却一直顺着脊梁骨往下流,那是他经历的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两弹成功结合为中国进军航天领域奠定了基础。1977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发工作启动。作为主设计师,谢光选深知掌握这种同步定点发射技术意味着卫星上天不再是梦想。与以往不同的是长征三号火箭虽然一二级仍采用常规推进剂,但第三级要采用液氢液氧做推进剂,因此“液氢液氧发动机”是研发中的“重中之重”。
研发工作历时7年,先后解决了36个与低温有关的技术问题,为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铺平了道路。1984年1月,长征三号首次发射,虽只获得部分成功,却认识了低重力场三相流、高真空度下三相流的危害。70天后,长征三号再次发射,并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讯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1990年4月,长征三号搭载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飞入太空,首次完成了对外商业发射任务。那一年,为国防航天奋斗了40多年的谢光选已经68岁。
回顾自己的一生,晚年的谢光选曾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没吃过洋面包,没喝过洋墨水,是个‘土豹子’,但不是‘土包子’,豹子是凶猛动物,厉害呢!我想告诉年轻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样能有成就,一样能报效祖国!年轻人,加油!”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谢光选 辉煌伟业尽忠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