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史人物

恽子强同志在延安

恽子强,原名恽代贤,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的四弟。恽子强少年即聪慧儒雅,17岁便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进入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就读。受兄长影响,追求进步的他于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党组织委派,他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生活和中法大学教授职务,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创办医学院并筹建制药厂。1943年,恽子强辗转来到延安,为边区军工局筹建化学实验室,并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陕甘宁边区又是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人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办学条件自然也捉襟见肘。当时自然科学院只开设了物理、化学、地矿、生物4个院系,且普遍缺乏教材和教具。时任化学系教授的恽子强决定自己编写教材,并给自己的编写定了一个原则:不生搬硬套,注重提纲、启发、辅导、释疑,力求课堂上消化。因此他编写的教材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且充满趣味。听他讲课的学生都说:“即使看不见的分子、电子等微观现象,恽教授也能讲得生动活泼。”而且他的课还紧贴边区经济建设实际,实用性很强。比如他讲炼铁的章节,不仅简单易懂,还有可操作性,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炼铁的工艺原理。

由于长期遭受经济封锁,边区物质极度匮乏,而当时又急需大量的灰生铁。灰生铁是制造手榴弹的主要原料,爆炸时能粉碎成较多的颗粒,杀伤力强。但边区只能生产白口铁,无法满足战争需要。为此毛泽东提出“边区工业做到全面自给,达到每年生产35万匹布、470万斤铁的能力。”470万斤铁即2350吨铁,这个数字于今天来说微不足道,但在当年的陕甘宁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炼铁需要铁矿石,并不是每块石头都能拿来炼铁。那么,什么样的矿石含铁?含铁量是多少?此时恽子强建立的化学分析室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同学们对矿石、石灰石、成品、矿渣等做了大量的定量、定性分析,确定了炼制灰生铁的配料。有了配料,接下来就是冶炼。冶炼过程中送热风、烧锅炉、出铁、冷却等各环节他也都参与了指导。经过一次次摸索、努力,边区终于生产出了所需的灰生铁。

自然科学院教师、后任新中国冶金部副部长的徐驰回忆往事时说:“当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生产出灰生铁,恽子强同志功不可没,是他在理论上提出了重要意见。”

恽子强常说:“我们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边区工业建设进行。”薄荷是一种中草药,薄荷油具有祛风、清头、止痒等作用,有相当的药用价值,也是前线及延安医院急需的物资。边区每年都要从外面花大价钱购买薄荷油,消耗财力不说,敌人的封锁也让运输充满了风险。同时恽子强却发现,边区也生长着大片薄荷,但没得到有效利用,白白浪费了,很可惜。于是他在一次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我们也要搞薄荷油!”他带着同学们在大石窑后面建立了小工厂,安装了提精器,用简陋的设备生产出了上百斤薄荷油,从此边区用上了自己的薄荷油。

大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让化学成了自然科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学校不仅建有化工实习工厂,还在边区科学馆设立了化学实验室。当年西北联大马雅莹院长参观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感慨地说:“外面的人(指蒋管区)以为延安的人总是在开会、在做政治斗争,却不知延安也有文化、有科学。这些仪器、标本即使在后方的大学里,也是很难得的。”

1944年12月,恽子强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甲等模范工作者。《解放日报》这样报道他:“恽子强同志为人刻苦、朴素,用唯物观点教授化学,切合实际,以浅显、具体的事实说明原子构造问题,深得同学们敬爱。”

令人敬佩的是恽子强出身书香世家,有良好的家境,也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精英学者,以他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可以有更多选择,即便身处动荡年代,也有能力拥有一份富足的生活。但他却为了理想和信仰,抛弃了现有舒适的一切,甘愿食粗食、穿布衣,在艰苦的岁月里为党培养人才,被后人誉为“红色科学家”,至今都是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