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二可的毕业设计
时间:2025-10-21
1957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了一台“奇妙”的设备。在这台设备的屏幕上,人们可以真实地看到从工京工业学院主楼发出的视频信号。“奇妙设备”的发明人之一,就是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教授毛二可。
受父兄影响,少年时代的毛二可就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抗战时期,他在重庆读书,因为战乱,许多工厂从内地迁到了重庆。工厂时常有一些废弃的零配件,毛二可就和其他同样喜欢无线电的小伙伴们四处搜寻,从一些电子废件中捣腾自己能用的东西,然后组装成土电话、土收音机等。对毛二可来说,那个过程就像“变魔术”,奇妙无穷,其乐无穷。
1951年,17岁的毛二可考入华北工业大学工学院(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前身)电机制造专业,从小就喜欢“电”的他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1953年,为培养高水平国防工业人才,学校设立了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他又进入雷达专业学习。
当时学校有一批美军无线电器材,这成了他和同学们的“宝贝”,大家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这些器材修修改改,虽说都是些“小打小闹”,却不经意间为日后“干大事”积累了经验。
学校有一位名叫库里可夫斯基的苏联专家。有一次,库里可夫斯基用两个示波器演示了电视信号收发原理,毛二可一下就被吸引了。虽然当时电视机已在欧美国家研制成功,但在中国尚属空白,许多人连电视机的模样都没见过。
当库里可夫斯基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这样一个兴趣小组、做一个电视原理设备时,毛二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当年学校教学改革,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后成立了10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其中毛二可小组因研制“中国第一台电视发射中心”而备受关注,项目一成立就有20多位同学加入。虽然电视技术并非设置课程,但学校鼓励学生创新,专门为他们拔了经费。
有了经费支持,毛二可和同学们干劲更足,很快就制定了第一个目标:做一个示波管用于扫描图像显示。由于之前并没有电视知识基础,一切都需从零做起。大家先是自学了俄文教材《电视的技术基础》,又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但是知易行难,感觉理论吃透了,真正动起手来却是困难重重。
因国内尚无电视机显像管,同学们就用雷达显示管做了一个扫描电路。为了解决摄像管的问题,他们就采用光电管,用单个亮点逐点扫描,把每个亮点在不同时间不同行度的状态传输到显像管进行测试,实现了飞点扫描。就这样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毛二可和同学们终于做出了一个初级电视发射和显示系统。接下来就是改进技术,让图像真正动起来。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找来一台旧式电影放映机,用手摇方式控制信号输入,信号经放映机放大,传输图像果然动了起来!
1955年,临近毕业的毛二可和其他三位同学共同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电视发射及显示系统。这一次,他们决心要做一个相对完整的电视收发系统。
四人分兵作战,有的负责天线,有的负责发射机,有的负责接收机,毛二可则负责定时器。为了完成毕业设计,大家争分夺秒,经常就睡在实验室。苏联专家库里可夫斯基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每天都会到实验室查看进度。有一次,他看到设备接线杂乱无序,便提示:做个接线盒,把线整理好。毛二可二话不说,连夜用接线盒把线一根根理顺。第二天库里可夫斯基又到实验室查看,一进门就露出了笑脸:“嗯,有点设备的样子了。”原来,整理接线这活看似简单,考验的却是严谨的工程思维和规范的操作习惯。
电视系统想通过无线电发射信号,必须要向国家申请正式的频道。为此学校特别向国家邮电部提交了申请,并很快获得了批复,北京工业学院研制的电视发射机频率为49.75兆赫。自此“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
1956年毕业季,毛二可和同学正式提交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吸引了很多人,不仅有苏联专家、本校教师,还有清华大学等外校教授,其阵势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博士生答辩。毛二可和同学们不慌不忙,稳稳地操控着设备,系统运转正常,完全做到了信号的无线传输!看似平常的时刻,却改变了中国电视的历史。此后一段时间,北京工业学院主楼顶上的电视发射接收装置成为学校横跨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毕业后的毛二可留校任教,从事科研与人才培养,不仅育人无数,还多次荣获国家级技术发明奖。6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87岁,荣获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懋恂终身成就奖”。而最初的起步,就是他22岁时的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