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史人物

陈康白:奔赴延安的红色科学家

1937年冬天,延安下了一场大雪。寒冷的雪天里传递着一个热烈的消息:从德国回来的大科学家陈康白来延安了!

毛泽东对他的到来寄予厚望,一见面就握紧他的手,把他迎进窑洞,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弟”,彼此促膝长谈,并开诚布公地告诉他:“陕北落后,条件差,八路军穷,每人每月只有1.5元的津贴,但我可以给你拔2万元,延安有一座破烂油厂和一个小兵工厂,不知道能不能利用?”陈康白很感动,没想到毛泽东这么平易近人,共产党这么尊重科学家。

陈康白出身私塾之家,少年便聪颖好学,性情坚毅。1918年,14岁的他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成了教育家徐特立的学生。在那里,他开始了解中国社会,学会为民族思考,并立志科学救国。1922年,他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化学,那是一所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大学,尽管他成绩很好,却因多次组织反帝爱国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

1924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特立得知陈康白辍学在家,立即给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好友写信,推荐他到厦门大学读书,陈康白得以在厦门大学继续攻读化学专业,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1933年又获得了前往德国留学的机会。

“七七事变”后,在德国潜心学问的陈康白坐不住了,当即决定回国,投身抗战。彼时徐特立正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他拜访了自己的恩师。谈到报国,徐特立为他指出了一条路:到延安去,投奔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陈康白成了延安第一位“海归”科学家。在延安,他挑起了边区科技工作的“大梁”,并组织筹建了延安自然科学院(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前身),担任副院长。1940年8月,中央又委任他兼任陕甘宁三边盐业处处长,任务是尽快解决边区的“盐荒”问题。

俗话说三边有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三边其实并不缺盐,甚至是国内主要产盐区之一,其盐税收入占到边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每年雨季过后,盐池中被溶解的食盐晒干成块,盐农打碎后堆成盐堆。但1940年夏秋阴雨不断,不仅冲走了盐堆,盐池内的积水也无法蒸发,因而导致边区“盐荒”。

陈康白实地考察后发现,边区的盐是古代海洋枯竭后,盐在低洼地带沉积而成。调研时他在盐农嘴里听到了“海眼”一词,经过勘察,他找到了几处“海眼”。观察分析后发现,“海眼”原来是盐壳下水汽冲开沙子形成的“出气孔”。他用木杆测试,又发现“海眼”深不见底,而且盐浓度极高。他立即组织人力把“海眼”挖成水井大小,又修建了一批标准化盐田,经过晒制,最终得到了高品质的精盐。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摆脱了天气的影响,盐产量也提高了10倍。

一边忙着解决“盐荒”问题,一边还要筹备自然科学院办学事宜。学院筹建初期,各种教材、仪器都缺,陈康白决定登报向社会求援,很多单位和个人积极捐献图书、设备,为自然科学院解决了不少困难。在他的努力下,校园初具规模,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校入学。

1944年,陈康白离开延安,随359旅旅长王震南下开辟新的大后方,一路上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行军打仗。虽为学者,他也立下过赫赫战功。有一次,部队攻打敌人土围子,因为城墙厚,山炮无法摧毁。他带领军工部技术人员研制出“电子爆破筒”,在煤油筒内装上炸药和雷汞,再将爆破管放在雷管前面,同时用电话线将煤油筒与电话机连接起来,只要摇动电话机手把就能引爆,就这样部队攻破了城墙。

还有一次,部队遇到一座碉堡的火力封锁,碉堡易守难攻,大家一时束手无策。王震找到陈康白:“你是最大的知识分子,你给咱们想个办法吧。”陈康白提出造几项“土坦克”:在八仙桌上蒙几床棉被,用水将棉被浇透,以此抵抗敌人猛烈的火力。靠着“土坦克”,部队终于拿下了碉堡。

一天深夜,部队正在急行军,没想到与日本人打起了遭遇战。身边的战士们都冲了上去,陈康白也拔出了手枪,与作家周立波一起加入了战斗。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边打边突围,突然,眼前出现了两个鬼子,陈康白眼疾手快,立即开枪,鬼子应声倒下。

“拿起笔做学问,扛起枪能打仗。”战争岁月让陈康白从学者成长为一名战士。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践行科学报国志向,被人们誉为既是“业务专家”又是“革命通人”的“红色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