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更光:火炸药行业的“把脉人”
时间:2025-10-21
在炸药研发领域,“8701”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而是一种特殊的炸药。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面对坚固的苏式坦克,我军各种反坦克武器都束手无策,研制新式破甲炸药成为当务之急。冲突结束,我国很快便研制出一种新型高威力炸药,能够击穿坦克的盔甲,但这种炸药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存放过程中会发生药力衰减,出现自行报废现象。
这个问题引起了时任北京工业学院青年教师徐更光的关注。在对炸药进行分析后,他发现药力衰减的原因是配伍不好——药剂之间“合不来”。每种炸药都是由多种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的,其配伍是否恰当决定了炸药设计的成败。接着他又对炸药的原配方做了认真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药剂中有种硝,遇酸容易分解,致使药力下降。经过长期摸索,他用二硝基甲苯代替之前的硝,解决了炸药的安定性问题,为中国的破甲武器提供了高能量、高稳定的炸药。这种炸药就是“8701”。1978年,“8701”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701”开始大量用于军工领域,但徐更光又发现,不同地区水质的酸碱性也会细微地影响炸药的安定性。他继续对“8701”进行改进,在炸药中引入缓冲系统,自动吸收炸药中析出的酸和碱,彻底解决了炸药的安定性问题。“8701”由此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能炸药,被装备在我国多种型号武器上,成就了炸药界的一段“传奇”。
对徐更光来说,这并不是第一个传奇。1962年,国家启动重大科研项目“032”工程,徐更光奉命参与,任务是研制新型高能炸药,满足核武器需要。为了得到优质的配方,他一日三餐甚至连睡觉都在实验室,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高能塑性炸药(HBJ)和(HJJ)成功问世。但有专家对炸药配方提出质疑,认为炸药贮存10年,强度会下降20%;贮存20年,则会下降50%,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并没有被核武器研制工程采用。
作为炸药的设计者,必须兼顾产品瞬间的爆炸效果和储存时间,但后者是需要时间验证的。执着的徐更光决心用事实说话,他把自己的产品保存了16年,结果证明产品不仅安全稳定,爆炸性能依然很高。故事到此并未结束,30多年后,他意外得知一个消息:当初自己研制的炸药早已用在了核武器上,只是出于保密,他不知道。徐更光听后特别高兴,吃惊之余颇感欣慰:“不管怎么说,我的东西国家用上了,这比什么都好。”
成为爆炸领域专家对徐更光来说既偶然也必然。1951年,徐更光被南京大学和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同时录取,因立志参军,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1953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并入北京工业学院,他成了学院化工系火工品及装药专业的学生。1956年,成绩优秀的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与火炸药打起了交道。
炸药是把双刃箭,既可用于破坏,也可用于建设。1984年,胜利油田专门派人到北京工业学院找到徐更光,希望他帮忙解决石油开采专用的射孔弹问题。射孔弹的原理是在井内射孔爆破,爆破孔的位置正好在油层上,而井越深,温度越高,当井深达到5000米时,井下温度就超过200℃。当时国内没有这种高温射孔弹,胜利油田用的是美国产品,不但价格昂贵,还经常发生故障,不到指定油层就发生爆炸。
为解决这个难题,徐更光仔细分析了美国射孔弹的炸药成分,发现其中有种添加剂,常温下这种配伍没有问题,但在模拟井下高温实验时,炸药出现了早爆现象。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找到新的、合适的配伍。后来,他找到了一种遏制剂,耐热性很好,可以使爆炸延迟。新的高温石油射孔弹问世后,爆炸时间由十几分钟延长至几个小时,且成本只有几元钱,从而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几十年来,随着不断改进,射孔弹至今仍活跃在石油生产一线。
上世纪80年代末,为缩短我国军事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中低空反导防空水平,我国从瑞士引进了高炮系统,但弹药技术对方不予转让。年近花甲的徐更光知难而上,经过一番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高威炸药“海萨尔PW30”,再次续写了炸药传奇。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因此集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徐更光个人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是由于当年那个坚定的选择,徐更光成了中国火炸药的学术泰斗。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在国内炸药各种论证、立项、检查、鉴定等都有发言权,他也被誉为中国火炸药行业的“把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