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史人物

周发岐:“半路出家”的火炸药专家

说到炸药,人们并不陌生,但说到高能炸药,了解的人怕是不多。在战略战术武器系统中,高能炸药不可或缺,其性能发生哪怕微小的改进或提升,都会对武器性能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高能炸药是军工科研中当之无愧的核心领域。北京工业学院是国内首家设置火炸药专业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能炸药人才。但鲜为人知的是,专业的创建者、新中国火炸药制造工艺学科奠基人周发岐却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火炸药专家。

周发岐出身农家,父亲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受父亲影响,幼年周发岐就立下了“富国强民”的志向,“五四”运动的爆发让他接触了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与赛先生(Science科学),意识到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重要性。为此他发愤读书,并于1921年考取了法国公费留学资格,师从法国著名化学家格利雅教授学习。8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且在镁有机化合物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毕业前夕,格利雅教授诚恳挽留他:“只要你愿意留在法国,我可以推荐你到法国任意一所大学任教。”周发岐感谢导师的信任,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践行自己的报国初衷。

1930年,学成归来的周发岐在中法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参与筹建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他的研究很接地气,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时国内用柏油铺路,因工艺问题路面夏软冬裂,急需改良。为此他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将氯化锌作为添加剂加到烧热的柏油中,使柏油变软的温度由20℃提高至65℃,而在-15℃的低温下施加30kg/cm2的压力路面也无破损现象。抗战期间,他带领同学们研制能够替代进口燃料的航空煤油,为抗战提供急需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中法大学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1952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学校化学工程系也转向培养火炸药方面人才为主。时任北京工业学院化学系教授的周发岐已年过五旬,是国内知名的有机化学专家,而转向火炸药专业则意味着要放弃之前的成就。何况新学科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可用教材,一切都要从零做起。但国家需要高于一切,周发岐没有犹豫,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火炸药人才,做中国自己的炸药!

为了尽快把专业建起来,他经常加班加点。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书房的灯总是亮着,高大的背影一直在默默地伏案工作。”他带领教师们搜集翻译国外资料,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教学体系,完善专业设置,同时发挥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邀请钱三强、吴宪、曾昭抡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为火炸药专业建设提供帮助,而他主编的《炸药制造工艺》也被视为我国火炸药领域第一部高水平著作。

1963年,国家启动一项重点科研任务,北京工业学院承担了其中关键环节的研制工作。学校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多兵种、大兵团”联合攻关科研团队,周发岐任科研组组长,力学工程系主任丁敬任副组长。大家夜以继日攻关,先后研制出HBJ、HJJ两种爆轰性能高、贮存安定性好的优秀高能炸药。多年的专业建设及重大科研项目历练,让火炸药专业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火炸药领域优秀人才,其中崔国良、董海山、徐更光三人同年入学,后来全部当选院士,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他们共同的老师就是周发岐。

上世纪80年代,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年逾八旬的周发岐再次“披挂上阵”,牵头组建了含能材料学科博士点,这也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博士点。

2015年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75周年校庆之际为周发岐塑像举办揭幕仪式,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樊能廷在揭幕式上深情讲述了先生当年放弃法国的优越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励精图治的故事,他说:“检视先生的一生,爱国思想和相忍为国的情怀无处不在。先生为了国家建设强大的国防,在北京工业学院创办了火炸药专业,相沿至今,才有我们今天的化工与材料学院。”

从化学家到火炸药专家,周发岐一生都在为国效力。对今天的bb贝博学子来说,这既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激励!